News Detail

“中国制造2025”高峰论坛共议制造业热点话题

Issuing time:2018-01-25 00:00

9月22日,以“创新制造,绿色发展”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(绵阳)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“中国制造2025”高峰论坛举行。来自国内外的院士、专家、500强企业、知名制造企业围绕“中国制造2025”实施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智能制造、互联网+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,为中国制造业深化改革建言献策,为企业转型把脉问诊。

“中国制造2025”高峰论坛现场。

  理清思路 达成共识 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更好地出发

 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增长速度、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,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。2015年,李克强总理提出“中国制造2025”国家战略,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。2016年是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“中国制造2025”全面实施之年。

  而要理清“中国制造2025”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智能制造、互联网+等等概念之间的关系,需要政府、专家、企业界共同探讨,达成共识,从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到贯彻落实。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高峰论坛上,这些话题成为政府官员、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。

  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周少清在论坛致辞中表示,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,“中国制造2025”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纲,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。

   

朱森第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高峰论坛上演讲。

  “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,供给侧的问题多半与制造业有关,供给侧改革将为制造业发展营造更好空间,“中国制造2025”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近十年的行动纲领,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力之举。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、原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朱森第这样解读“中国制造2025”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,他建议在制造业里融入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的技术,把制造业变成先进制造业,把以价取胜转变为以质量取胜,加快产品结构调整,开拓国际市场,中国制造将一步一步由大做到强。

  同济大学校长、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、院士钟志华认为,信息技术、绿色发展、3D打印将催生制造业新的门类和业务领域,很多都是颠覆性的;同时,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计算与制造业的融合,也会改变制造业的模式和生产,有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。

  制造业成果来之不易 需政府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

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立国之本、兴国之器、强国之基。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,8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.3%,其中制造业增长6.8%。1-8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0%。7月末,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.8%,连续4个月下降。

  朱森第认为,当前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成果是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才取得的,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力推动,中国的制造业现状可能会非常惨淡。

  但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依然十分艰难,朱森第说,若要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目标,我们的政府必须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,通过政策引领,促使资金、人才、技术向制造业汇聚。

  今年以来中国出现的楼市狂潮,使“房地产成为中国投资者最大的储钱罐”。《人民日报》的《楼市疯了?!》一文分析:广义货币流通量剧增,房地产是重要流向;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锐减,一些民营企业把钱投向房地产;个人房贷大爆发,助推房价上涨。“上市公司靠卖两套北京学区房保壳”最近引起网络热议,很多实业家抱怨做实业不如炒房,如何让资金回归到制造业中来,是政府和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
  技术积累非一日之功 不要指望“一夜暴富”

  中国人疯狂抢购日本马桶盖、圆珠笔芯不能自主生产……这么一桩桩热点事件接连刺痛着国人的神经,难道中国制造连这么基础的产品都做不好吗?

   

钟志华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高峰论坛上演讲。

 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,“Made in China”已遍布世界。“目前我们是制造大国,但是还不是强国”,钟志华分析,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:一是自主创新不强,我国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为50&-60%,而先进国家是30%左右;二是质量问题比较突出,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%;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;四是资源利用效率低;五是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。

  欧美国家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,技术积累已经二百多年。而中国走过了一条独特的跳跃式发展之路。“处于工业2.0阶段的企业要补课,3.0阶段的要普及,4.0阶段的要示范”,这是朱森第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出的发展意见,他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将长期处于工业2.0、3.0和4.0并行的阶段。

  中国制造企业必须立足实际,发扬“工匠精神”,一步一个脚印,稳打稳扎,迎头赶上。

  不仅要发扬“工匠精神” 要让技术工人活的更有尊严

  “工匠精神”一词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被提升到了国家高度。

  “工匠精神”在制造业中尤为重要。说起工匠精神,我们可能想到的是瑞士的钟表、德国的机械等等。那么中国制造业对“工匠精神”的理解和运用到什么程度呢?

  钟志华表示,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,主要反应在质量管理成熟度不高,研究开发缺乏质量管理,员工质量素质训练不足,质量经营模式尚未形成,产品标准水平相对落后,制造管控缺乏精益求精,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低,质量工具的应用还比较初级。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与缺少“工匠精神”有关。

  人是制造业的核心,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制造业水平,作为主要向制造业输送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同样面临着困境。“我们感觉我们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、和技术的发展是脱节了。”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长冯晓说,“脱节了就要接上,一是跟国际接轨、一是跟企业接轨。我们特别突出和企业的合作,比如说和长虹的合作,为企业一起开发技术,同时带出了一支教师队伍,也可以把学生培养好。”

  虽然收入上与其他岗位人员没有多大差距,相对于白领阶层,广大的蓝领阶层表现出普遍的不自信,感觉低人一等,这与先进国家的情况相差迥异。朱森第在瑞士考察时,向当地一位华人朋友询问“你认为在瑞士最受尊重的职业是什么”,得到的答案是“马桶修理工”。

  如何让“马桶修理工”这样的技术工人受到社会尊重,使国家倡导的“不论分工人人平等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,让技术工人更有尊严的活着,是政府、社会、媒体等各方面共同着力的地方。


Share to:
www.copyone.cn

关于科匹           技术服务         新闻中心         联系我们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Login
Login
Login by:
My Profile
leave a message
back to the top